马仙非遗文化交流网
柘荣发祥地

马仙文化始于唐朝初期,发源于浙江省景宁县,发祥于福建省柘荣县,是浙闽等多省世代传承,崇信马仙的传统民间习俗

柘荣1945年建县,明代属福宁州。清代属福宁府(霞浦县)。马仙,又称马大仙、马孝仙、马夫人、马氏真仙、马真人、马仙姑、护国夫人等,是闽东北、浙东南地区崇信的女神。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十·方外:“马真人,温麻里马氏女也。乾符中,入昆田山炼丹,仙去。有庙观在焉。”明清时,其庙称“马大仙庙”或“护国夫人庙”。唐缙云县令、文学家和书法家李阳冰撰《护国夫人庙碑记》,载于同治《景宁县志》。明杨尔曾《新镌仙媛纪事》卷七、王世贞《有象列仙全传》卷七、冯梦龙《寿宁待志·香火》、何乔远《闽书》,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神仙部》、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等重要文献均见记载。明清时,马仙信俗在福宁府(今闽东)广为流传,根深蒂固。柘荣是马仙信仰中心地带,民国《霞浦县志》卷二十四记“马真人庙”甚详。被誉为“仙山”的柘荣东狮山是闽浙边界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传说山上灵岩洞是马仙修炼处,常年信众朝拜不绝。依照贯穿县域的龙溪水流顺序分为十三境,每年按序巡游。
      马仙信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起举办的马仙巡游盛会。其活动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接仙,从灵岩洞起始;献祭、醮仪,中心场所在城关仙屿马仙庙;游境,在十三境依序巡游;送仙,将马仙神舆隆重地送回灵岩洞。同时,举行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主要有:台阁、戏曲、木偶、灯艺、杂技、舞蹈、灯谜等。接仙期间,母亲带儿女、婆婆带媳妇祭拜马仙。
       马仙以孝德楷模受顶礼膜拜,逐渐演变成为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保佑平安的地方保护神。其影响波及闽、浙、赣、粤和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该项目具有历史学、民俗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对于提倡孝道、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中华民族认同感、推进海内外文化交流,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被誉为马仙圣山的东狮山最高海拔1479米,是太姥山脉的主峰、赛江流域的源头,百丈灵岩、仙人足迹、仙人溪、仙掌泉、仙屿等风景名胜,都是马仙信俗在柘荣流传的印痕。这里有元明时期的“双城城堡”,华东地区最大的半月形单孔石拱桥“永安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岐吴氏大宅”、“东源桥”,联合国授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柘荣剪纸。
       柘荣是“长寿之乡”。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十大生态养生旅游福地”,全县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3.2%,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5岁,2013年创成福建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2015年被评为福建省首个“中国老年人宜居城市”、“中国孝德文化之乡”。

柘荣是“太子参之乡”。太子参年种植面积3万多亩,福建省是太子参单品种区划的“最佳生产适宜区”和全国太子参主要集散地之一。“柘荣太子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太子参之乡”。

柘荣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仙民间信俗文化饮誉闽浙边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剪纸、灯谜、评话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柘荣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2014年两度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柘荣是“刀剪之乡”。拥有300多年刀剪生产历史、120多家刀剪企业和l个刀剪产业集中区,产品以工业用剪为主,逐步向理发剪、医用剪转型, 2008年荣膺“中国刀剪之乡”称号。

柘荣是“国家生态县”。境内海投90-1479米之间,年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良好率100%,流域水质达标率100%,拥有东狮山、九龙井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鸳鸯草场、水泊岩等原生态旅游景点,森林覆盖率达75.5%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县城”,2015年跻身“国家生态县”行列,201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马仙非遗文化交流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电话:139-1153-0558

E-mail:

Copyright(c) 2020 www.mxwh.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