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仙文化简介
马仙信俗是景宁上千年的历史文脉中,真正源自景宁本地且走向全国、甚至传播海外,是我县最宝贵和最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仙又称“护国马氏天仙”“马孝仙”“马夫人”“等。马仙文化始于唐朝初期,有唐肃宗年间缙云县令李阳冰(758-759)时所撰《护国夫人庙记》为证。历代有浮伞仙渡,百里求羹,鱼口求咽,驱瘟解困,金蟾朝圣等典故流传,其孝行感天,被古代上层社会奉为孝德典范,唐肃宗封其为“护国马氏夫人”。有李阳冰、朱熹、刘伯温、冯梦龙、施琅、甘国宝等历史名人均为其著文赋诗赞颂。流传到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马夫人神助朝廷平定叛乱有功,敕封为“护国马氏天仙”。到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马天仙施法术、降雨露、除蝗害,敕封为“灵泽感应真人”。天禧二年(1018年),因除寇有功,敕封“懿正广惠马氏真人”。一千三百多年来,马氏天仙屡显圣迹在我国东南五省广为流传,信俗民众群体愈加庞大,据初步统计,全国现有保存完好的马仙行宫一千多座,信俗民众七千多万人。
马仙信俗崇拜最集中的是在浙闽一带,以鸬鹚祖殿为中心,在浙江丽水市、温州市范围内广布行宫祀奉。景宁县域村村有行宫,年年有活动,在春夏秋冬四季都会择日举行迎神祈福活动,马仙祖殿每年七月初七祈福巡仙活动尤为隆重,规模盛大,影响面广,整体存续状况良好,经景宁县申报2016年成功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的七月七日为马天仙的升仙日,每年各地都要举行相关祈福活动,历时十五天。仪式由“请神”“巡仙”“献祭”“保安”“送神”五部分组成,是鸬鹚乃至景宁各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极为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此俗沿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迎神”仪式中,以“孝德”、“和谐”思想贯穿于仪式的全过程;各境通过仪式的筹备,协同巡行的顺序,相互间的联谊,使社区形成了具有历史存续的一种凝聚力,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迎神”,不但展示传统的喜闻乐见的道教仪轨,而且给民间音乐、戏曲舞蹈、花灯曲艺、板龙狮子、工艺制作等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空间,不仅繁荣了民间文化,而且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乡村振兴。此外,马仙信俗对于加强对台民间文化交流,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实际意义。
马仙娘娘在福建省柘荣、寿宁、宁德、福鼎、福州、建瓯、霞浦等处均有行宫祀奉。柘荣县东狮山马仙殿信俗群众活动络绎不绝,其县城内,依龙溪分为十三境,每年按序巡游未曾中断,影响较大,以马仙文化发祥地著称。改革开放以来,自建立非物质遗产保护机制后,马仙信俗经柘荣县申报,2014年被成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经政府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马仙非遗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5月18日在浙江景宁鸬鹚马天仙祖殿召开。马仙非遗研究会的成立,为系统性地挖掘和整理马仙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马仙非遗文化、民俗民间文化架起了桥梁,为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马仙非遗研究会
2019 年 5月 18 日
马仙非遗文化交流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电话:139-1153-0558
E-mail:
Copyright(c) 2020 www.mxwh.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